编者按:
根据娜塔莉·海因里希所说的艺术社会学三阶段为线索,本期译文节选自英国艺术史学家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Baxandall)研究生涯的第一本著作《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PaintingandExperienceinFifteenth-CenturyItaly,)第一章节“交易的环境”。全书通过三个章节分别阐述了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绘画是“如何诞生与交易”、“如何被观看与欣赏”、以及“如何用文字来形容”这三个问题。通过此书,巴克森德尔提出了当时非常新颖的观点:视觉文化,即是说公众组织视觉的一种集体的形式和框架,在他眼中,十五世纪意大利绘画实际上是当时社会关系的一种沉淀,是经济生活的化石。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加的夫市。作为“视觉文化”的鼻祖,巴克森德尔被誉为二十世纪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艺术社会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第一时期的艺术社会学不断地将艺术品与社会作比较的行为相比,第二时期主要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强调“语境化”的艺术史研究,也就是说着重分析艺术行为在社会这个大的语境中是如何存在与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学者逐渐开始运用较为科学严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他们并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运用大量的文献记载,从经济、语言、公共生活等方面,广泛的研究与分析不同时期出现在各领域的突出事件与现象。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是从对艺术作品个案的分析,转移到对艺术行为体系的运转机制上。例如西方艺术史上存在已久的“赞助者”机制(Mécénat)在这一时期逐渐得到重视,而十六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与艺术有关的机构(Instituion)亦是此时开始着重分析的重点。
可以说第二时期的艺术社会学,从第一时期艺术与社会之间的“两方对立”,发展到了在社会范畴中对艺术的“旁敲侧击”,被娜塔莉·海恩里希称之为“社会学化的艺术史”。在娜塔莉看来,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对于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阐释仍然是简单的,然而随着“赞助者”与“机构”概念的出现,与艺术活动有关的几个重要因素逐渐开始浮现,为今天现阶段的艺术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次文章翻译的选段几乎贯穿了《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一书的全部内容,然而出于对文本长度和时间的考量,在保留译文原意连贯的基础上,对于大量的史实依据和文献记载进行了删节。此书的原文从语言上平实而清晰,没有过于复杂的文法结构,对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感兴趣的朋友们,小编非常推荐阅读完全书。即使是对于重点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