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环流与物质输运团队为中山大学特色研究团队之一,以多维时空尺度数值模拟、海洋立体观测、遥感与GIS分析、地貌演变分析、海岸沉积地层分析等为手段,重点开展南海环流与物质输运、河口动力与细颗粒泥沙运动、沙质海岸泥沙运动、河口海岸多时空尺度地貌演变、河口羽流与近岸上升流动力、海岸工程长周期地貌效应、近海与河口水质过程数值模拟、海洋过程对极端气象事件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
02
研究团队
团队结构合理,具有多学科背景,团队现有工作人员6名,其中教授2名,特聘研究员1名,特聘副研究员1名,讲师1名,研究助理1名。
学术带头人,龚文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引进。
-年南京大学自然地理本科和硕士;
-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9-/9于英国利物浦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9-/8,美国弗吉利亚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系作访问科学家。
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在河口动力、泥沙运动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龚文平教授
近几年主要主持了: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喇叭型弱潮河口的泥沙输运及其机制研究-以珠江口黄茅海为例”,76万元,.1-.12。主持,在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热带中小河口羽状流的行为与动力特征—以海南博螯万泉河口为例”,.1-.12,51万元,主持,已结题。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珠江河口湾是最大浑浊带的三维动力学研究”,.1-.12。50万元,主持,已结题。
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一项,“陆源污染物与近海动力过程对琼东沿岸珊瑚礁的影响”(项目编号:;起止时间:-,项目负责人张经)。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学术带头人,贾良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和沉积及海岸工程。年获中山大学河口海岸博士学位,多次赴英国加的夫大学访问研究。主持国家、省和地方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横向课题30多项。
贾良文教授
近几年主要主持: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专项《珠江河口与河网演变机制及治理研究》课题3《多维时空尺度动力-泥沙-地貌过程模拟研究及长周期演变预测》,YFC,/07-/12、万元、在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动力条件下磨刀门河口长周期地貌演变研究、/01-/12、90万元、在研。
(3)科技部国际合作科技计划项目,DFA,波浪和沿岸流对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的影响研究、/09-/12、95万元、已结题。
(4)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珠江河口咸情变化及抑咸对策研究》,,/01-/12、69万元、在研、合作单位负责人。
(5)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科技攻关与研发项目重点项目《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工程的累积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措施研究》,A01D01、/01-/12、万元、在研。
(6)参加交通部“九·五”攻关课题:“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河床演变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共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代表性奖项为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排名1),获奖项目为《珠江磨刀门口区域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及整治技术研究》,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排名2),获奖项目为《广东省沿海风暴潮影响和港航设施防护对策研究》。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10篇、EI论文10篇。
03
各团队成员研究领域
龚文平教授:河口物理学、河口海岸地貌动力学与沉积动力学
贾良文教授:河口海岸动力、地貌、沉积及多维时空尺度模拟研究,海岸工程应用
陈兆云研究员:利用数值模型方法,结合卫星遥感和水文数据,研究近岸上升流动力、珠江冲淡水动力和输运以及上升流的变化对冲淡水动力的影响。
陈蕴真副研究员:地貌演化及其数值模拟研究,流域泥沙从源到汇的变化,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和泛滥平原演化,牡蛎礁、盐沼等海岸生物地貌的长期演化。
张恒讲师:近海与河口水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流域分布式产汇污模型数值模型研究、海洋过程对极端气象事件的响应。
何嘉伟研究助理:河口海岸多维时空尺度模拟研究
04
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珠江河口与河网演变机制及治理研究》课题3:“多维时空尺度动力-泥沙-地貌过程模拟研究及长周期演变预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喇叭型弱潮河口的泥沙输运及其机制研究-以珠江口黄茅海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热带中小河口羽状流的行为与动力特征—以海南博螯万泉河口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珠江河口湾是最大浑浊带的三维动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动力条件下磨刀门河口长周期地貌演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岸盐沼动力地貌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台风对珠江口氮、磷营养盐收支影响的模拟研究”
科技部国际合作科技计划项目:“波浪和沿岸流对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的影响研究”
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珠江河口咸情变化及抑咸对策研究”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之一:“咸潮入侵对珠三角河道边界条件变化的响应及演变趋势”
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珠江口港航工程风暴潮灾害及预报预警技术研究”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科技攻关与研发项目重点项目:“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工程的累积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措施研究”
广东省交通厅重点科技项目:“广东省沿海风暴潮对港航设施的影响及防护对策研究”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围填海的累积环境影响研究”
江门市新会区交通运输局应用研究项目:“崖门出海航道整治效果跟踪观测项目”
05
科研成果
研团队在珠江口盐水入侵、波流联合作用下的河口泥沙输运、风暴潮与风暴浪模拟及河口泥沙输运过程与机理、中小河口羽流的扩展及其动力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成果:
(一)珠江口波流共同作用长周期地貌演变研究
依托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波浪和沿岸流对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磨刀门波浪和沿岸流的观测,探索了磨刀门波浪的特性和波流相互作用的机理,对水文动力变异条件下的磨刀门河口长周期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动力条件下磨刀门河口长周期地貌演变研究》的资助,进一步探索长周期地貌演变的趋势和机理。充实了国际上大河口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促进了长周期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二)珠江口大河口治理研究
主持了“十五”广东省交通厅重点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及整治技术研究》,全面、综合地研究了磨刀门河口水动力、泥沙特征和近几十年来的动力变化、地貌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河口动力、地貌演变的影响;应用长周期模型模拟了抛石的疏浚两类人类活动对磨刀门地貌演变的影响;从波流作用下泥沙运动机理出发,首次建立了多因子复合动力地貌模拟系统并进行了工程方案比选,为西江磨刀门t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于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排名第一)。
主持了《崖门3万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东东线方案技术可行性专题研究》和《崖门出海航道整治效果跟踪观测项目》两项关于深水航道开发的研究,进行了大范围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地貌演变分析、波流共同作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进行了回淤预测和选线对比,为崖门深水航道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风暴潮防灾减灾研究
主持了年度广东省交通厅重点科技项目《广东省沿海风暴潮影响和港航设施防护对策研究》(-02-),首次对广东省沿海港航设施遭受风暴潮损坏的状况、特点与成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填补了沿海港口风暴潮防灾减灾研究的空白。全面研究了广东省沿海港口空间布局的变化及因此而带来的风暴潮灾害形势的变化,对沿海港口受风暴潮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各类别的防护重点,是将海岸地貌、港口布局与风暴潮灾害三者相结合的创新研究。采用大范围非结构网格建立了风暴潮波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具有代表性的台风过程、风暴潮增减水过程、台风浪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风暴潮对港航设施影响的风险研究,是风暴潮数值模拟的创新应用研究。该项目于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四)人类活动对河口演变的研究
承担了“九五”交通部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及数学模型研究》项目,系统地研究了河道采沙、围垦等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动力和河床演变的影响,与其他研究者合作撰写了《珠江三角洲网河河床演变》一书,在省内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和广泛的应用,充实了河口海岸学科中关于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因此于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热烈欢迎有志从事海洋研究的海内外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来源:海洋科学学院
编辑:梁翠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