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2期目录
摘要
语言学
[V+非受事NP]表达式的构式演变
浙江师范大学李艳芝
浙江大学吴义诚
提要:[V+非受事NP]组合是不少语言中都存在的搭配方式,其中的V与NP之间不具有逻辑意义上的施受关系。本文以“吃”和“睡”为例,在历时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考察这两个常用动词所构成的非常规表达式的历时演变情况。通过调查其类频率与例频率(即使用频率),本文发现:1)从构式语法视角来看,汉语中这一结构的例频率和类频率皆呈现增长趋势,即它具有高能产性、高图式性与低组构性特点;2)从历史演变视角来看,[V+非受事NP]结构经历了语法构式化与构式变化过程。
关键词:构式化;构式变化;能产性;图式性;组构性
变化类动词与致使-起动变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黄媛媛
南京师范大学陈莉萍
提要:以往去及物化、致使化和共同词根派生运作对致使交替动词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均论证不足,因此,本文以词汇构式语法为指导,对变化类动词的交替现象解释如下:变化类动词可激励内外两种事件语义框架,与致使-起动句互动时也遵循双向交替机制:当动词表示外力事件时,具备独立和明确变化双分语义的动词,通过削显致事,进入起动句;当动词表示内部事件时,具备内部效应弱化描述语义的动词,通过添加充当直接使因的致事,进入致使句。运动方式类动词与致使句互动时,还需添加方位介词组,以便与致使句语义融合。
关键词:变化类动词;致使句;起动句;框架语义
英语分离疑问句生成机制的句法研究
大连交通大学王成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景泉
提要:本文认为英语分离疑问句由“特殊疑问句”和“It-分裂句”两部分构成,二者中间有语气停顿,由逗号隔开。第一部分的疑问词组经历了移位,从屈折词组内移至标句词组的标志语位置,标示其所处的结构为“特殊疑问句”;第二部分以“一般疑问句”形式出现,其基本结构为:“Isit+X+that-clause”,其中“X”为受强调的焦点部分,“that-clause”为预设部分。在语音式层面,为了凸显分裂结构中的焦点成分,不具有实际语义内容的虚主语“it”、系动词“is”以及包含旧信息的预设部分被删略,从而生成合格的英语分离疑问句。
关键词:分离疑问句;移位;删略;焦点
“王冕死了父亲”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
华南理工大学邓仁华
提要:本文从加的夫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阐释“领主属宾句”,认为它是“属有型”存在句,系“属有型”关系过程小句,N(P)1是“受影响者-载体(拥有者)”,N(P)2是“受影响者-被拥有者”,故它们之间存在领属关系,句中的动词需有“广义”存在意义,有些动词具备使N(P)1“受益”或“受损”是N(P)1“获得”或“丧失”N(P)2的结果。文章还探讨了“属有型”存在句的衍生机制,认为它应是“地点型”存在句类推的结果或来源于“方向型”存在句的“隐喻”义。
关键词:领主属宾句;系统功能语法;存在句
二语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语言发展研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梁新亮
提要: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以中国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为语料,通过分析体现因果关系的句隐喻的数量突显程度及其聚合复杂性的发展程度,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语言发展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学术语言发展与句隐喻的数量突显程度显著关联,但句隐喻的数量并非随着学习阶段的增长而一直增长。其中,硕士到博士阶段,句隐喻的数量出现小幅减少,但是这一下降趋势并没有改变博士生文本中因果关系体现形式以句隐喻为主的特征。另外,学术语言发展与句隐喻的聚合复杂性的发展程度显著关联,句隐喻的聚合复杂性的发展程度随着学习阶段的增长而增强。上述特征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语言呈现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语言发展;句隐喻;聚合复杂性
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议论语篇修辞关系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王月旻吴红云
提要:本文运用修辞结构理论,考察了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所写的两种议论语篇:定题演讲稿与非限时作文中的修辞关系的分布特点及异同。研究发现:1)议论语篇中修辞关系种类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两组间总体及分类频数差异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2)两组文本中,详述关系、证据关系和解答关系使用频率均为最高;3)背景和准备两种修辞关系在演讲稿组的频数显著高于作文组,而解释和总结两种修辞关系在作文组的频数显著高于演讲稿组。结论表明,高级英语学习者在不同体裁的议论语篇中所用的修辞策略随着修辞目的而存在异同。
关键词:议论语篇;修辞结构理论;修辞关系
语义相似性对单词学习的影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姗姗张嘉容赵丽波
提要:本研究考察了集中学习的单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对单词学习效果的影响。与前人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语义和语音均需要从无到有习得的人工单词,并侧重对语音学习效果的考察。实验一中两组被试分别在高语义相似性和低语义相似性条件下学习了若干语义—语音的配对。命名测验和词干补全测验的成绩均显示,低语义相似组的成绩显著高于高语义相似组。实验二采用了被试内设计,并调换了两个测验的顺序,结果与实验一相同。本研究的结果为语义相似性在单词学习中的阻碍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语义相似性;语音学习;干扰;抑制
外语教育(本期专题:跨洋互动写作;特约主持人:游晓晔、牛瑞英)
外语写作跨洋互动研究二十载——成果、问题与展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伍志伟
提要:本文基于国内外73篇文献的分析,梳理了外语写作跨洋互动二十载所取得的成果。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P为首字母的五大类:成品(product)、过程process)、教学(pedagogy)、参与者(participants)及现象(phenomenon)。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现有研究与实践的三方面不足:重标准英语、轻英语变体;活动边缘化、未常态化;教师组织为主,甚少自生自发。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三个转向:从二语习得转向二语发展;从单语言、单模态实践转向跨语言、多模态实践;从教师组织转向原生态。
关键词:外语写作;跨洋互动;二语习得;远程协作
跨洋互动在线写作教学对中国学生英语书面语的影响
吉林大学许春燕
吉林大学/奥克兰大学张军
提要:本研究通过“跨洋互动”写作教学项目探索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中国某大学英语学习者书面语的影响。考察该项目中5名中国学生英语书面语的特征,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的词汇复杂度变化显著,句法复杂度和语言准确度变化具有动态复杂特征,意义协商(Long)没有全面提高学生书面语的各项指标。同伴反馈分类结果显示词汇反馈的直接效果最为显著,句法和语法反馈应结合相关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跨洋互动;词汇复杂度;句法复杂度;语言准确度
基于跨文化修辞学视角的跨洋互动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刘立新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游晓晔
提要:鉴于以往对比修辞学指导下的二语写作教学设计固化了学习者对语言、文化和修辞规范的本质化认识,本研究应用跨文化修辞学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一个“跨洋互动”的写作活动。来自中美两国各16名在校大学生首先完成同一写作任务,然后进行网上互评。我们发现双方围绕主题构思、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的互动协商展现了“小文化”资源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和写作规范的可协商性。最后,结合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我们认为“跨洋互动”写作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写作规范的非本质主义认识。
关键词:“小文化”;协商性;英语写作教学;跨文化修辞学
中美跨洋互动写作活动中职前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
美国米勒斯维尔大学张宇峰
提要:近年来,外语界开始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