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厦门日报》报道了咱“嘉”五位校友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深度解读一个问题:毕业后面对全新的职场挑战和学业压力,母校给予了什么,助他们轻松胜任,快人一步?
同时,厦门日报社首位终身首席记者佘峥还以“17年来看着嘉庚学院办学的教育记者”身份配发专栏文章《“孤独”的大学》。
“孤独”!?这是从何说起?我们一起去品品。
“孤独”的大学
佘峥,厦门日报社首位终身首席记者,厦门市第六批、第八批拔尖人才,第五届福建省及厦门市“双十佳”新闻工作者,年度厦门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新闻工作者”……
某种意义上,嘉庚学院是一所“孤独”的大学——很多人看到它的不一样,但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出身,一直有人对它的“内秀”视而不见。譬如说,它在进行很多有益探索,从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到体制,目的是为了建一所高效运转、非常好用的、轻盈的大学,但是,很多的努力和成绩,到一些人那里,只有一句话:它不就是一所独立学院?
学校很少开大会
独立学院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中毕业生读本科的愿望,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它依托公办大学创办,属于民办性质。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当教授的王瑞芳被时任厦大校长朱崇实召唤回国,出任厦大嘉庚学院院长。现在看来,王瑞芳之所以同意到厦大漳州校区开拓疆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厦大、英国、新加坡的大学经历,令他有种要办一所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冲动。
从一开始,厦大嘉庚学院的机构设置上更多和国际接轨,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看别的大学如何设置就依葫芦画瓢。譬如说,嘉庚学院非常强调沟通功能,注重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达成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有效沟通。
王瑞芳
还譬如说,嘉庚学院很少开会——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很多事可以自己消化,他们一般只开解决问题的小会,王瑞芳说,如果凡事都要等着学校开大会,布置任务,然后大家再行动,这不是效率。
这就是嘉庚学院要探索高效运转的大学的“组织文化”。还譬如说,在不少大学里,人才培养被人为地分开,似乎有人专门管知识,有人专门管思想,所以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也不管,下了课才打电话给辅导员,希望他找学生谈谈。王瑞芳说,我们的大学,要建设一个真正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的组织文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老师上完课,就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你没权利管我。但是,嘉庚学院从一开始就要求大学老师坐班——每位老师都有独立办公室,要求老师每周有专门的面对面答疑时间。
有人曾经总结说,嘉庚学院的不一样,在于它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并不新鲜,但是,口头上的“以人为本”和贯穿在细节的“以人为本”还是不一样,譬如说,每位在校生拥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像婚姻一样,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