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3期

目录

摘要

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访谈丁奎岭院士作者:彭青龙、任祝景

摘要: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围绕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等问题而展开。丁奎岭认为,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由欧美主导的科技创新格局逐步向美国、欧洲、东亚三足鼎立转变,预示着世界创新中心向东方转移。科技创新的根本是原始创新,科技进步取决于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高校需要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专业能力建设。“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是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重要举措。

作者简介:彭青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任祝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浦东开发进程中的地方公共行政变革

作者:陈高宏

摘要:浦东开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开发建设创造“浦东奇迹”的同时,也展示了地方公共行政变革的中国场景和中国智慧。浦东公共行政变革是内部举措和外部指向的有机互动。内部举措围绕“准、通、透”,理顺职能、提高效能、再造机能;外部指向即通过公共行政有效输出,主动引导实践进程,使得区域有活力、有秩序、有品质。浦东未来公共行政变革的方向,应沿着科学、法治、民主的轨道向前推进,先行先试形塑现代善治。

作者简介:陈高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决策参考》主编。

上海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作者:袁志刚

摘要: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内资本和海外资本流向浦东,上海获得了一个新增长极。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际城市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上海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成为与纽约、伦敦和东京同级别的全球卓越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上海自贸区作为试点,放开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推动服务业竞争,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改善了上海的营商环境,使投资更具有吸引力。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大战略的出台,促进了上海和长三角周边地区更深入的经济融合。对外开放、对内融合的双重开放格局,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法制先行”与浦东开发开放

作者:沈国明

摘要:“法制先行”,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原则,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尚未形成时,坚持这项原则就是施行法治。浦东开发开放的任务和特点,决定了法治出自浦东开发开放内生的需要。遵循“法制先行”原则,可以构建政府和社会合作的治理结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克服法律缺失的困难,保障开发开放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讲规则”的地域文化为实施“法制先行”原则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条件和环境,法治也同时改良了这种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沈国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

知识产权保护与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沈国兵

摘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经历了“开发区+经济特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更加自由开放的临港新片区,其发展方向是打造司法保护为主、行政保护相协同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结合上海案例,本文认为在我国外部经贸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下,需要大力吸引跨国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稳住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需要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发挥好上海浦东的引领作用;积极应对知识产权争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来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提升营商环境,重点谋划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推动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沈国兵,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一金光集团思想库研究员。

数字全球化时代刘慈欣科幻文学的译介与传播

作者:吴攸、陈滔秋

摘要:数字全球化为世界开启了全新的互联方式,虚拟维度重要性日益凸显,读者阅读偏好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背景之下,翻译活动体现出“技术”与“社交”两大转向,技术革命与媒介融合正推动着中国文学“走出去”历程迈入“创新”阶段,这在当代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进程中表现得尤为典型。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为例,分析其海外译介与传播模式,指出经由译者、版权输出方、出版机构等多元主体对外引介,并融合数字时代的多媒体技术,以刘慈欣科幻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跨越。基于此,本文提出应从文学作品的“世界性”、多元主体的合力并举、传播手段的数字化创新以及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模式作出适当调适。

作者简介:吴攸,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导,博士;陈滔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身体·主体·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科幻电影的“赛博格”想象

作者:潘汝

摘要:“赛博格”生发于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的土壤,至90年代,演变成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美经典“赛博格”科幻电影,以影像的方式批判因身体差异所导致的伦理秩序的失衡,传达主体自我在数据时代被解构所带来的迷惘情绪,揭示为控制论所定义的赛博空间的“专制”特征;进而对“身体”的进化与虚化、跨越差异性的新主体自我的重构、“民主”式乌托邦赛博空间展开想象,突破了人与非人、意识与模拟等二元对立的藩篱,表达了对新技术条件下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与展望。

作者简介:潘汝,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尺度的三重视阈与三种幻象

作者:高玉林

摘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自创立来一直受到质疑和挑战。这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尺度问题:它在何种标准、空间和范围下是有解释力的?本文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尺度的视阈与幻象问题,并以此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尝试确证历史决定论的生命力、兼容性和包容度。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过程中决定性因素的揭示是在辩证、总体和批判三重视阈中展开的,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关于历史决定论尺度的教条主义、一元论和形而上学的三种幻象。这三重视阈可以彻底穿越三种幻象。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固然丰富、拓展和深化了史学研究视野,却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借鉴、批判与超越。

作者简介:高玉林,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从抽象走向实在:黑格尔重构权利概念的历史主义内核

作者:包大为

摘要: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法和权利是其晚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既体现出他对启蒙以来的形式主义权利建构的批判,又展现了他对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历史考察。在对精神趋向于自由的发展环节的考察中,黑格尔试图将居于伦理维度的法和权利从理性主义二元结构中解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抽象法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并要求抽象法通过理性国家克服其特殊性,从而成为真正的普遍物。当然,由于对启蒙智识的批判,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抽象法的论述通常会呈现出与资本主义政治相矛盾的表象。但是,如果把握了黑格尔法哲学的辩证性和历史性,就不难辨识出其权利概念所隐含的指向人类自由解放的革命性内容。只不过这些内容在绝对精神的哲学叙述中走向了一个可能的历史终结点。在这一终结时刻,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将得到扬弃,理性与意志在普遍物中实现了否定之否定,而权利和自由最终被实在地完成。

作者简介:包大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论《道德经》中的精神压力与道德人格的张力

作者:冯刚、龚超

摘要:精神压力是一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导致精神压力的实质是精神自我的冲突。《道德经》演绎了“心”与“相”的三个阶段精神秩序的运行状态:心相不动的无精神压力状态为原初阶段;心相运动而导致精神秩序紊乱,为精神压力阶段;明心见性自我不再冲突使心神复归于道,为无精神压力阶段。老子认为祸福相依相转,关键在于把握人性的尺度,也就是说取决于道德人格的张力,这种张力在于以无为之道为人处世。无为主要体现修身,博学多才,常使心神保持清虚境界,按照自然之完美法则行事,不强加主观意志于社会法则,逐渐通达世间规律。这些思想与当今中国大力提倡追求理想信念、提升思想觉悟、培育良好道德情感和意志力的诉求内在一致。

作者简介: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教授;龚超,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论语言生成的伦理机制

作者:聂珍钊

摘要:当前学术界有关语言起源的解释或者观点,基本上都是推测或者假说。我们已经无法从源头上真正探究语言的起源,但是我们能够从婴儿的语言习得中一窥语言产生的奥秘。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婴儿发音器官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婴儿的自我表达和信息传递,因此啼哭是婴儿的低级语言。无论是婴儿的低级语言,还是后来因为发音器官发育成熟后生成的高级语言,均是在伦理选择过程中生成的。在婴儿的伦理意识产生之前,婴儿同母亲的伦理联系表现为以母亲为对象的吸吮反射和寻乳反射,而这正是婴儿语言生成的伦理基础。语言不是先在的,而是生成的;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状态。在语言生成之前,我们只有保存思想的脑文本的存在。脑文本转换为声音形态的过程,即是语言的生成过程。声音形态和实时生成是语言的两大本质特征。正是语言的这两个本质特征,我们才能认识语言,才能将语言、符号、文字、文本等概念区别开来。

作者简介:聂珍钊,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功能句法理论的融合与发展

作者:何伟、仲伟

摘要:本文以语言系统层次观与级阶假说为切入点,对比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的语法/句法范畴及关系,指出加的夫模式对意义与形式的明确区分以及所持的弱级阶假说有其合理性,其对小句级阶的句法描述比较清晰,然而对词组级阶的句法描述较为繁杂,易造成句法与语义分析的不一致。对此,本文融合两种模式的语法/句法思想,提出一个更弱的级阶假说,主张句法范畴以及句法关系的界定应尽可能地体现语言的复杂性特征,也就是句法单位与形式项的划分应以语言现象所体现语义特征的实际情况而非潜势性,以及形式上是否真正拥有内部结构为标准。相应地,经融合与发展的功能句法理论中句法单位的范围变小,形式项的范围变大;形式项的句法地位得到凸显,句法中填充关系发生的概率变小,说明关系发生的概率变大。

作者简介:何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仲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山西运城学院外语系讲师。

VR媒体对情绪、认知与行为意愿的传播效果考察

作者:李晓静、张奕民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VR媒体日益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及业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ezd.com/jffz/5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