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贾莉丽
很早很早以前,
世界还不是现在的样子,
天地在像大海一样的宇宙中若隐若现,
大地上没有草木,
只是光秃秃白茫茫的沙滩;
天上也没有日月星辰,
只是空空洞洞的像一片汪洋。
……
这是祁连山下平常的一天。27年前,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一生遍游肃南山川、走访裕固族人民后,像一位颇有道行的僧人那样,在云游群山草原的途中,说着《沙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92岁。
这个老人,就是闻名遐迩的原裕固族大头目、肃南县第一任县长安贯布什加的夫人尕尔昂,她是裕固族特有的著名史诗《沙特》的最后一位完整的传唱者。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抢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机遇,加大裕固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促进了裕固族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各类文化深入交融,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裕固族民歌、服饰、传统礼仪等传统文化,随着像尕尔昂这样的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去世而流失,出现传承断层,遭遇现代化生存困境。
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尴尬
由于长期的战争迁徙和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裕固族文字很早就已经失传,裕固族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历史知识,完全依靠家族和部落中一代一代以民歌和说唱等形式来口耳相传。
“在肃南广阔的草原上,曾涌现过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民间说唱艺人,珍贵的裕固族文化艺术,正是依靠他们的代代说唱才流传至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广局副局长兰海东说,“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现在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面临诸多难题。”
大多数传承人认为,裕固族传统文化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传承人人才严重匮乏。
“多少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和妹妹银契士丹经常给我们的孩子教裕固族语言,传唱我们的民歌。即使我们走不动了,唱不动了,也一定要把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去,传唱下去。”裕固族民歌传承人曲木塔尔说。如今她已76岁,妹妹73岁。
“我们小的时候,在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可以看到数不尽的牛羊、骆驼和马,并且还随时会听到引人入胜的歌声。如今这样的场景,只能是在梦里了。”银契士丹说。
现在,在肃南,像曲木塔尔和银契士丹这样会说裕固族语言,会唱裕固族民歌,会做裕固族服饰,知道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些现状——裕固族语言濒临消亡。目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讲裕固语,会讲裕固族语的裕固人已不到一半。
民俗文化不断流失。至今在肃南县会唱裕固族民歌的不足百人,知晓裕固族传统风俗、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其他民俗文化的裕固族人群锐减,并呈现年龄结构普遍偏高的趋势。
传统技艺逐渐沉寂。目前掌握传统服饰缝制、刺绣技能的群众越来越少,大部分手艺已濒临失传,一些服装的配饰刺绣品从传统工艺到原始图案都无法完整保存和传承。据调查,目前在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很多民族村落,传统服装仅为重大节庆或是重要活动的礼服。
裕固族文化遭遇适应性困境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单独存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使裕固族传统文化正在失去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将使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实际载体——生产、生活不复存在。
近年来,肃南县抢抓甘肃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利机遇,抓硬件、促软件,抓重点、求特色,通过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服务网络等,使全县文化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截至目前,裕固族语言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频危语言保护工程”全国试点抢救保护项目,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9项。
尽管如此,走访中,很多裕固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还是难掩心中的忧虑:裕固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环境太难。
据了解,裕固族聚居区内受汉、藏、蒙等多民族杂居现状影响,使用裕固语的裕固族群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裕固族青少年对裕固语逐渐生疏,使用范围越来越小。
“尽管目前裕固族地区学校探索开办‘双语课堂’加强本民族语言的教学使用,但裕固语在群众中的普及率仍很低。”兰海东说,“绝大多数家庭基本上不说裕固语,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单词和句子回家后无法使用。所以,对孩子来说,最难的是缺乏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
“好多传统技艺没有实用性,因此好多人即使传承学会了,也难以适应市场。”兰海东说。
“裕固族人口总数仅约1.4万,而遇上重大事情人们才做一两套传统服饰,比如娃娃考上大学、结婚等,这个市场毕竟太小。此外,一套传统服饰一般是元—元,但一件绣花的,光绣花就一两个月,这一针一线的活年轻人不愿意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柯璀玲有些发愁,“目前掌握传统服饰缝制、刺绣技能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手艺已濒临失传。”
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力度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民歌、语言、宗教、习俗、服饰等传统文化,那是很可怕的。”柯璀玲说,裕固族的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裕固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文化产业缺乏项目资金扶持,规模小,贡献率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难度大;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贺颖春提交了《关于加大对裕固族民族文化保护抢救的提案》。
记者了解到,由于肃南县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深入民间考察调研、搜集资料、邀请专家指导论证等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员和经费,大量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对民间乡土人才的挖掘、培养重视不够,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数量少,且难以寻觅,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作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老师,也是该县为数不多的双语教师之一,贺颖春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应加大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在民族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
同时,有关专家表示,对传统民族文化、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特色产品应该进一步深度挖掘和研发,提高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率,通过培育产业较好地保护和传承裕固族传统文化。提高产业带头人综合管理、开发制作和经营销售的能力。加大对各级传承人的经费补助力度,解决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要在他们遭遇诸多困境时,想出一条化解之道。
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裕固应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途径,以利用促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