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品牌的重头戏之一,就是6月中旬开始的“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7月28日,“寰行中国”别克浙江文化之旅,也在浙江拉开大幕,第一站,就是位于浙江中部、靠“鸡毛换糖”起家的义乌。别克君越车队要探寻的,是藏在各种商业荣誉背后的真实义乌。
说起现在的义乌,更多人能想到的词应该是“效益”、“创富”、“小商品”、“世界超市”等等。各种传奇般的商业故事,在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浙中城市坊间流传。它的魅力,不仅是贡献了全国70%的饰品、全球60%的圣诞礼物,或第一时间生产出全球最热门小商品,当然也不仅仅是遍布在美国、澳洲、欧洲甚至非洲加纳的义乌小商品城,义乌的精髓,是那批敢想、敢为、挑着货郎担就敢创业的义乌人。
“鸡毛换糖”的突围
一副货郎担走村串巷,一声嘹亮悠长的吆喝后,拨浪鼓的声音由远及近,村子里的小孩像突然打了激灵的小狗纷纷跑出来。担子放下,一堆小脑袋集体围观,也许啥也不买,只是图个热闹。
这是许多70或80后生人,脑海里关于货郎担的经典印象。这种带着浓浓义乌气息的以物换物的原始经济样本,俗称“鸡毛换糖”。义乌的货郎担一般喊“兑胗兑糖”,在浙中土话里比鸡毛换糖更容易吆喝,叫得响,喊得远。交换的一方拿出家里屯下来的鸡皮、鸡胗皮(做消食药的原料)、牙膏皮,换另一方担子里的红糖、针头线脑和生活杂货。现在回头去看,这种兴起于清初,历经几百年依然生生不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退出舞台的简单生意,其实就是义乌经济起飞的最好注脚。
别克车队在义乌著名的“鸡毛换糖”餐馆就餐时,也深入了解了鸡毛换糖到全球超市的整个过程。
鸡毛换糖起源于清乾隆时期,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大气候之下,义乌人“弃农经商”、不务正业去做鸡毛换糖的事情,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和生产方式的一种彻底颠覆,折射出义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具有创新、勇于开拓的传统。文革期间,鸡毛换糖被批成“投机倒把罪”、要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即使在这样严令禁止的环境下,义乌货郎依然没有终止鸡毛换糖的生意,他们甚至走得更远,郎担挑到了江西和福建,慢慢扩展到全国各地。可见敢想敢干的这种精神,在义乌商人里由来已久。
“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这是旧时浙江义乌鸡毛换糖人独特而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广为流传。而“鸡毛换糖”经济的第一次真正腾飞,应该是在年。当时义乌县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蓄力已久的义乌商人终于找到了大展手脚的机会,于是,慢慢有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鸡毛换糖,开始向世界超市成长。
市上之城
一枚拨浪鼓,敲开了义乌商业的兴盛史。鸡毛换糖一副郎担,挑出了小商品城。关于现在的义乌,在几家世界权威机构组织包括联合国组织、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联合发表的《震惊全球的中国数字》中是这样描述的:义乌市距上海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外国买主都到那里订货。
头脑灵活,更愿意吃苦耐劳的义乌商人,现已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烫金名片。目前义乌市场的外向度已经超过60%,国外常驻采购商超过1万人,每天有将近个标准集装箱的货物销往全球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建在一个大市场上的城市,市上之城。沿着杭金衢高速往义乌挺进,沿途的风景慢慢变得秀丽起来,有点平原向山区过度的样貌。出发时,前方传来义乌正在下雨的消息,随着慢慢接近,天气反倒愈加明朗,乌云也散了去,像特意做美。进入义乌地界后,高速两旁的广告牌也明显多了起来,一股商业气息扑面而来。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参加“寰行中国”别克浙江文化之旅的嘉宾分头去做了一件事:拿很少的钱,去购买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物资,看看能不能买齐。2个小时的采购,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基本上,只要我们能想到的生活用品,这里就能买到,而且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所有人感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竟然成就了世界最大的批发市场。
在市场里,我们听到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批发商第一次到中国小商品城进货时,看到这里寸土寸金的摊位内竟在批发微不足道的牙签。他想这生意还能做得下去吗?可是摊主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这个立锥之地的小柜台,每天批发销售牙签10吨左右,大约1亿根,按根毛利1分钱计算,每天可获利1万元。这就是许多人未曾想到的义乌商业模式。
义乌人爱吃红糖,古法酿制红糖已有多年的历史,红糖不止是义乌人的温养,还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甜。这种甜让他们不急不躁,精心盘算,把骨子里的创业基因,一针一线地缝到了生意里,然后一步一步把这门生意做大。“做小生意赚大钱。”义乌人就是靠这种“生意经”、这种经营策略,打造成如今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商品王国。
这样的生意经,也从义乌发散到了浙江全省。在温州、台州,我们听到很多“售价上万元,利润只要元”的故事。这也许就是许多外地人,说浙江人“精明”的意思所在。
再出发
追根溯源,义乌现如今能够“全民皆商”,如果从文化层面去看,都会提到一个人,一位来自永康的义乌女婿,南宋时期的永康人陈亮。作为当时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乌的商业文化根基。永康学派崇尚“农商并重”、“义利并举”、“藏富于民”。据史料记载,陈亮当时在义乌收了不少门徒,这些门徒,又大力把鼓励农民经商的思想带到义乌。他的思想至今为很多义乌人所提及,在陈亮等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一种质朴而又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义乌商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寰行中国”别克浙江文化之旅义乌商业论坛上。义乌本地的商人更是隐隐让人看到义乌人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在市场没有开放时,因当时物品短缺,他们发现小商品比糖更受欢迎,所以经常从周边县市收集一些小商品用来换鸡毛,当然也有些拿出来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很多对商业流通的感性认识,这对以后兴办小商品市场帮上了大忙。当市场真正开放之后,历练已久的义乌农民,便如潮水一般涌入经商的行列,一发而不可收拾。到现在,义乌商人通过20多年市场的磨砺,已经开始摆脱市场的桎梏,在各自的领域做大做强。
而现在的义乌人,比父辈们更加开放,他们继承了父辈们敢闯敢冒、艰苦创业的精神,但又比父辈更有文化、更有创新、更有气魄、更勇于和善于走出去。他们走出去,已不再是手里拿着拨浪鼓的挑货郎担,他们手持卫星电话,货物以集装箱衡量,他们遍布在世界各地,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再拼一把,再造一个全新的小商品世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