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个展不完全记录1

-序-

Forewords

徐冰先生这个规模空前的恢弘展览占满了合美术馆的全部空间并将在此持续展出六个月。这不仅是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件盛世;也是武汉文化事业发展的幸事。

徐冰:找寻当代艺术与每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他有思考,有创造,很难得的是,他的艺术中还延续着中国传统的文脉。这次在武汉的合美术馆的个展,较全面地展示了徐冰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天书》到至今最新的《蜻蜓之眼》等各个阶段的代表作。而且美术馆还开放了夜场。武汉展到年5月8日。

-作品-

Artwork

1丨蜻蜓之眼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它的每只复眼都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组成。

艺术家徐冰的首部电影《蜻蜓之眼》,则是由成千上万个监控录像的镜头剪辑而成,就像蜻蜓的眼睛。

剧情长片featurefilm

《蜻蜓之眼》是一部极为特殊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素材竟然全部来自中国城市中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的影像。通过剪辑,零散的监控影像被拼凑成连贯的剧情长片。

“其实我觉得,整个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摄影棚。因为在这个摄影棚中存在着无数的、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把世界发生的任何的现象都记录在案,随时都可能成为演员闯入现场。

从年开始的,我记忆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电视上,法治节目上看到了监控影像的画面。这些监控影像的画面给我一种特殊的感觉。然后我就通过朋友、保安朋友、电视台的朋友去获得一些监控影像的画面。这些监控影像实在是太难获得了,我确实获得了一些,但我心里清楚都是从不正常的渠道获得的。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这个机会,在一个平面的同时间,同时看到这么多人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在今天,它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的直播平台与世界发生关系。我们其实一般概念上认识的监控是控制、管理和监督为主。而如今的人群和监控的关系在变化。因为过去的监控室政府在使用,而现在的监控已经从政府扩散到了所有人”

2丨鸟语

黄铜和青铜鸟笼,自动感应发声鸟。

互动装置Interactiveinstallation

鸟笼由文字组成,内容源自观众和我之间关于艺术的问答。当人们发出声音,笼子里的鸟会旋转并作出相应的回应。“鸟语”在许多文化中被暗喻为一种多意或怪诞的语言,这作品是一种幽默,也是一种自嘲。

3丨猴子捞月

雕塑艺术Sculpture

这件作品是为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塞克勒美术馆旋梯空间而设计的,是一件永久陈列的作品。作品借用一则中国古老寓言故事,诙谐地将人类永恒的疑问,通过中国的哲思阐述出来。此装置将21个不同语言,字义为“猴”的文字形象化(也可说是抽象化),用“笔画”一个钩着另一个,由天窗顶端直到底层喷水池的水面,宛如一行连绵草书悬空而降。

5丨鹦鹉

“你——们——真——无聊!现代——艺术——是——废物!”

“为什么——把——我——关在这里?——混账!”

作品由一只被训练过的鹦鹉在展厅中间独自表现完成。这只鹦鹉在展厅中重复着上述几句话。

“那时候对当代艺术挺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处在这种状态:明知这个领域有很多问题,但是你不做(当代艺术)又能做什么呢?它其实还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转画廊、转美术馆,实在是看不到好东西了,你就会觉得这个领域太没有意思了。但如果偶尔看到一两件特别好的,你就会觉得‘真太了不起了’。我自己看到好作品的时候,会觉得‘不行,还得好好做’。而且创造太有意思了,我那会儿就觉得‘我要再聪明一点有多好’。最后你认识到这其实就是智慧的较量,IQ的较量。”

6丨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

在展厅中间设置了一个猪圈,以书代土垫圈。

两只身上印满伪文字的种猪在展厅中生活、发情及交配。

印有伪英文的公猪与印有伪汉字“天书”的母猪现场交配,一度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这一行为无形中呼应了当时流行的萨义德“东方主义”中关于殖民地文化身份的探讨,也使他的作品陷入了政治与经济的争执。

此作品有意思的是:人们担心猪被移到画廊这种陌生的地方它们会因为担心而不工作,但结果是它们“做爱”的尽兴与旁若无人使观众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环境倒错的结果,暴露的不是猪的不适应,而是人的局限性。那两只身上带着“文明痕迹”的生灵,以其最本能的方式“交流”着。这件与动物共同完成的作品,意在制造一个特殊的空间,让人们看着猪的行为观众看着两头猪的行为,反省的却是人自身的事情——被“文明”烙印过的我们面对原生态的尴尬与局限性。

7丨文化动物

此作品是在《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之后所做的一个试验,希望通过公猪对假人的反映,测验猪对“爱”的原发性并寻找戏剧性偶发的荒诞效果。结果猪对假人强烈的性反应被记录下来,这些图片在年后才拿出来发表。

8丨空气的记忆

玻璃瓶上刻有“二〇〇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北京的空气”,

里面包含着“非典”疫情最严峻期间的空气。

9丨《天书》《地书》

徐冰的成名作《析世鉴——天书》:用汉字笔画制造出了乌有的文字。

尝试使用地书交流:你是谁?你说什么?我们晚上去吃深夜食堂。

“三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10丨烟草计划

通过探讨人与烟草漫长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与弱点。

香烟拼成的虎皮地毯

“烟,渗透在生活中,人们对烟是熟悉的,认知是固定的。我不希望我的工作也只是加入到宣传戒烟的行列中,这事不需要我去费力,这事不需要我去费力,因为它已经是人们都清楚的事情了。我的工作价值来自一种对烟草不带主观判断的切入——把它们看成无属性的材料,放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上,与它们对话与交流。

烟草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无孔不入,终为灰烬,与周围世界、与周围每个人都有着各种方式的瓜葛——经济、文化、历史、法律、道德、信仰、时尚、生存空间、个人利益等等。我感兴趣的是:通过探讨人与烟草漫长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与弱点。”

11丨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Asthereisnothingfromthefirst,wheredoesthedustitselfcollect?

薄薄的尘埃落定于展厅的地面,上面显现出自中国7世纪禅师六祖惠能的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些灰尘是他自9.11事件发生后,在曼哈顿下城区的废墟里收集而来的燃烧灰烬。混合着那一天所带来的独特颗粒。均匀而稀薄展厅被一层象霜一样均匀且薄的粉尘覆盖,有宁静、肃穆之美,但这宁静给人一种很深的剌痛与紧张之感;哪怕是一阵轻风吹过,“现状”都会改变。(该展厅是唯一不允许拍照的展厅。)

“年,在我出发前往威尔士加的夫,为首届ArteMundi展览中的这件作品布展之前,开始担心自己无法将这些细小的白色尘土带上国际航班,在以后的安保环境下,任何人都难以解释为什么自己的行李中会有一带标着“年9月11日”的尘土。于是,我用女儿的娃娃做了橡胶模具,创造了一个小小的雕像。这个雕像很容易很容易地经过了安检扫描,并在之后被磨成了粉末。”

12丨背后的故事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绘画”

综合媒材装置/宣纸、玻璃后的各种材料及装置

《背后的故事:北京塑料三厂的秋山仙逸图》

艺术家用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在半透明玻璃后面造型,“复制”出了一幅幅中国古代山水画。正面雾气氤氲,意境空灵的古典山水与其背后垃圾破烂、杂乱无章的现实场景之间构成了一种极强烈的反差性。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绘画”

“光的绘画,我们看到的自然景物,是由物体结构与光的照射共同呈现出来的。传统的绘画是将光照反映出的三维空间景物。通过画布、宣纸、透水性、物质颜料,通过透视学,光影造型学、色彩学的技术转换到二维平面上的物质呈现。也就是:把三维的光与物定格(压缩)一个物质呈现的平面上。观者直接面对纯物质的画面。”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ezd.com/jfdl/1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