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作者:申勇,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原文发表于《特区实践与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支持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首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提升为我国“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湾区经济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通过对湾区经济形成条件和机理的分析,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定位和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发展湾区经济,推动我国湾区经济时代早日到来。
一、湾区经济的形成条件作为依托共享湾区形成的区域经济高级形态,湾区经济具有港口密集、产业聚焦、城市群集的根本特征。我们初步统计发现,湾区经济最早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是国际贸易产生和扩大的产物。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8个湾区经济体,大致分布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36个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具有优越的湾区经济资源,湾区经济比较发达。那么,世界湾区成千上万,仅中国就有个湾区(5km2以上),同样是湾区,为什么有些能够形成湾区经济,其他的则不能?究其原因,湾区经济的产生和形成还应该具备如下相应条件:
(一)共享湾区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只有围绕共享湾区才能建设港口群,并通过港口群形成产业群和城市群。共享湾区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湾区经济必须围绕一个湾区来展开。从目前世界湾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围绕湾区形成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旧金山湾区,该湾区位于加州北部,最早发源地是旧金山,然后是奥克兰市和圣何赛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主要围绕旧金山湾区展开。二是湾区必须是优良湾区,即必须是国家的入海口,具有建设多个深水港口的条件,湾区水曲要足够大且能够让大货轮穿行,否则难以形成湾区经济。例如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湾虽然水深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区域位置也相当好,但由于海湾的南北两部分距离狭窄,海潮汹涌,到目前也没有形成湾区经济。
(二)对外开放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前提条件所谓前提条件,是指形成湾区经济必须要以开放为前提,否则,再好的湾区条件也不可能形成湾区经济。英国之所以成为湾区经济的发源地,是因为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推行工业革命,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这种国际贸易的扩大要求其充分利用自己优越的港口资源。据统计,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英国形成了七个湾区经济体,各港口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伦敦湾区、利物浦湾区和布里斯托尔湾区作用最大,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年伦敦港口、利物浦港口和布里斯托尔湾区加的夫港口的进出口占到整个英国大部分,说明了开放对于英国的湾区经济形成发挥了较大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封闭状态,再好的湾区地理优势也很难形成湾区经济。例如,朝鲜和韩国同样位于朝鲜半岛,两国都拥有差不多的湾区和沿海资源,然而,由于韩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沿海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釜山、仁川等大城市。而朝鲜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即便有再好的湾区资源也难以形成湾区经济。
(三)区域合作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实现条件湾区经济除了上述条件以外,还必然以区域合作作为实现条件,区域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湾区内部的合作,包括区域内港口、产业、交通、文化、政策等各方面的合作。二是湾区经济与周边腹地的合作。如果这些港口的占有者不能相互配合,而是展开恶性竞争,互相拆台,则难以形成1+1>2的湾区经济效应。东京是区域合作的典范,一方面,他们加强东京都内部合作,借助港口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展,同时加强内部交通改善,强化轨道交通通勤,促使东京城市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辐射,通过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推动形成了由东京到横滨,宽5—6公里,长60余公里,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的带状海湾地区,东京湾区正是通过区域融合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
英国年主要港口的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
二、湾区经济的形成机理促进湾区经济形成的主要原理可以简单地用“四句话,八个字”来解释,即拥海、抱湾、合群和通陆。拥海抱湾的地理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湾区经济空间地理基础,构筑了开放型经济的引领格局;合群通陆的经济行为,产生了“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叠加效应,形成了共享共建共生共荣的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一)拥海:引领国家的对外开放拥海是指凹入内陆的这片特殊领域利用湾区的避风、岸线长、腹地广特点,直接连通海洋并形成陆海联动的重要“分岔口”和入海口,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开放视野和通向世界的海上高速公路,由此连通世界各地及引领甚至控制全球经济。马汉早就在他的《海权论——海权对历史有的影响》一书中论证了这一点,他指出:“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是它边境的一部分,如果这部分边境为其提供了通向远方的便利通道——在这里远方是指海洋,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会愿意通过这部分边境与世界其他各地进行往来。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一个港口,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海上贸易。”我们课题组曾经通过建立开放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城市的开放度进行分析后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的经济开放度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港澳地区一直处于较高的开放度水平,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开放;环珠江口湾区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比港澳地区的弱低,但显著高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如图1所示)。
图年粤港澳大湾区及腹地城市(不含港澳)经济开放度对比图(注:颜色越深表示开放度越高)
(二)抱湾:推动各种要素的高度集聚据我国《中国海湾志》记载说明,“海岸线上港湾海岸较之平直海岸产业发达,城市密集,经济繁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道理并不复杂,试想如果我们认为海岸线是国家通往世界的重要资源,那么,湾区所具有的在较小空间里形成的较长海岸线就决定了其不可比拟的价值。换句话说,湾区形成过程中是将漫长的海岸线曲折地锁定在一个较狭窄的空间范围内,使其既具有较长的海岸线同时又具有足够集群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在适当的环湾区空间里布局更多的港口,使得城市之间的物流运输成本更低,更容易形成适宜居住的海陆交集的生态环境。所以,湾区区域内更加容易形成生产资料、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这种湾区带来的集聚度将更加明显。我们在对湾区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分析后发现,他们不仅将大量生产能力集聚在纽约、东京、伦敦等湾区城市,而且正在通过快速交通建立以湾区都市为核心的新的都市圈集群,美国正在形成以纽约、华盛顿、波士顿为重点的都市圈集群,英国正在形成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为重点的都市圈集群,日本正在形成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重点的都市圈集群。这都显示湾区的集聚力正在越来越强,集聚范围越来越大,集聚资源也越来越多。
(三)合群:创造“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叠加效应合群是指在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湾区经济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利用湾区的自然条件建设港口群,由于港口群的建成带来了国际贸易的扩大,商品进出口数量增加,结果会产生大量的进出口导向型企业,这些企业利用港口从国外大量进口低价原料进行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有些企业通过便利交通从国内其他地方购买原料在港口区域进行生产然后销往世界各地,随着湾区内的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形成了产业集聚。一旦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大量移民人口并导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从城市到城市群再到都市圈最后形成都市圈集群的城市化演变路径。这个过程中,交通工具的变化给湾区经济的合群发展带来了格外的惊喜,一方面,地铁的通达功能促进了城市内部的通勤能力的提升,使城市能够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高铁的出现导致各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大大减少,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城市漂移到另一个城市,加之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所带来的货物运输的便利,给湾区都市圈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总之,湾区内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一般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即港口群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港口为导向的城市群必然会产生“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叠加效应(如图2所示)。事实证明,这种叠加效应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区域创新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湾区经济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
图2“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叠加效应模型
(四)通陆:拓展海陆联动的广大腹地仔细研究各大湾区的地图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早期的湾区经济必然拥有一条或多条连接内陆的河流,形成通往内地的水上交通。尽管后来的交通发生了明显变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成为国内运输的主力,但河流在湾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湾区经济形成的历史来看,没有河流的湾区,可能就是一个“死”的湾区,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就可以发现,我国广州、徐闻、合浦、泉州、宁波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都傍依于湾区地区,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产品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而国外的咖啡、设备能够顺利地进入我国内地,在主要依赖水运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湾区进入所连接的内河,然后再进入我国广大的内陆城市。纽约湾区经济的形成也是拓展腹地及区域合作的典型结果。众所周知,纽约湾区区位条件和湾区地理都十分优越,可以说是全美国最优越和最大的港口之一,从区位来看,纽约湾区的航道一方面通过从科尼岛到索托尼海角连接欧洲,另一方面通过新泽西海岸线与美国南部的加勒比海相连,从而形成美国通向欧洲和世界贸易的枢纽。从纽约自身的港口条件来看,具有面阔水深、避风防冻、航道便利等特点,远远优于费城港和巴尔的摩港口。但即便如此,纽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居然一度还比不过费城和波士顿。直到年,伊利运河建设成功,顺利地将五大湖与纽约港口连接起来,才改变了纽约的城市地位,纽约成功地将五大湖区域的面粉、棉花等农产品转口运往世界各地,一下子就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港口城市。
由此可见,拓展腹地同样是湾区经济的重要职能。湾区经济不仅要形成自己的发展领地,更要重视腹地的拓展,与其他陆地城市交“朋友”,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向海经济新通道和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定位综合以上分析,湾区经济的拥海开放、抱湾聚集、合群协同以及连河通陆等四大功能不仅促进了湾区经济的形成,而且也决定了各湾区自身的职能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应该遵循湾区经济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创新产业发展、都市圈集群和海陆联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找到自己应有的定位。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引领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了经济特区引领的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经济体。然而,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逐步推行保守主义政策,并构建自己的以湾区都市圈为引领的新的开放体系,我们对外开放的竞争对手正在变得更加狡猾和强大;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特区和外向型经济的作用已经基本完成,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寻求新的开放引领者,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必然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主动实现从珠三角城市群向大湾区都市圈的转型,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引领者、国家战略的试验者、世界强国建设的推动者,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要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我国湾区经济体系,实现海洋强国梦,在我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大平台,在我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三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在我国对外开放重大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聚集了强大产业体系,构建了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互联网、新能源和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了符合创新要求的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国家高端移民人才,这些因素正在汇聚成大湾区的创新体系。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依托共享湾区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产业中心,一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创新要素集聚,推动高端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创新企业和高端人才进一步集中聚集,加快形成香港、深圳、东莞和广州自主创新产业带;二是建设“科技+金融”的创新体系,形成以中环和前海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中心,以深圳南山为核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金融科技的有机结合;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新建一批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强战略新兴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
(三)世界级都市圈集群的核心成员
随着各国湾区经济的发展,湾区工业和城市化基本形成了从城市——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圈集群的演变路径。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湾区经济国家正在形成引领世界工业和城市化的超级都市圈集群。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城市群融合发展,尽早建设成为世界级都市圈集群。一是要充分利用河口型湾区的特点加快两大都市圈发展,即以深港为核心的大湾区东岸都市圈建设和以广州为核心的中、西岸都市圈建设;二是要以交通为先导,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尽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小时交通网络;三是要进一步理清湾区内的各种政策,发挥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引领作用,探索“一国二制”制度创新,尽快形成港口、产业和城市的叠加效应。
(四)内地通往世界的核心枢纽
海陆联动是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发展湾区经济的目的不仅是构建通向全球的重要平台,更是要带动周边内陆地区走向世界。具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沿“四个层次”推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腹地:一是构筑“5+2”核心层,即围绕湾区共享水体,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尽快推进深圳、珠海、广州、东莞、中山与香港、澳门环湾区城市融合发展;二是打造“9+2”经济圈,即原来的珠三角城市加上港澳;三是广东所有城市加上香港、澳门,形成更广泛的粤港澳合作;四是整个泛珠三角地区加上香港和澳门,据此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北部湾和厦门湾区为两翼,湾区引领,沿海、沿边、内陆开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参考文献略(资料图)
智汇海洋定位于中国海洋智库核心媒体,整合推送海洋资讯、传播海洋学术成果。智汇海洋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白癜风的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