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晓芳
在如今这个崇尚快乐的社会里,悲伤真的十恶不赦吗?我们真的应该将它驱逐出我们的情感世界吗?
为什么要悲伤呢?现在是9月份,你可能刚刚过完暑假,感觉自己身体发胖了;你可能刚刚结束旅游,发现自己的钱包瘪了。不过,你没有必要为此悲伤。因为悲伤只能让你伤心又伤身。在如今这个崇尚快乐的社会里,人们无法忍受自己竟处在悲伤之中。尤其是现在,我们还可以借助药物驱散悲伤。
抗抑郁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抑郁症,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驱散特定情况下的精神沮丧,比如,失业、失恋或者失去亲人。所以,服用这些药物的人与日俱增。但是,把正常的悲伤当作疾病治疗,这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
悲伤并非一无是处
喜怒哀乐本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我们会因为成功而高兴,自然也会因为失意而悲伤。悲伤是生活的一例调味剂,尽管品尝起来有点苦涩,但终归是在给生活加料。如果我们无法抗拒它,不妨试着接受它。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悲伤并非一无是处。
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杰罗姆·韦克菲尔德从进化角度为悲伤正名,他认为悲伤具有进化意义。如果我们丧失了悲伤,我们可能会被社会这个大环境踢出局。在他看来,自然选择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任何经过自然选择的东西一定具有某种进化优势,否则我们没有理由去负担它。
悲伤就是这样,经历了自然选择的洗礼,悲伤这例调味剂把根扎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它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而对于人们对悲伤十恶不赦的误解,韦克菲尔德则认为是因为人们被悲伤的表象所迷惑。
但是,如果真要拿出确凿证据,深入悲伤的内在,探究悲伤情绪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免有些难度。不过,研究人员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证明悲伤具有进化意义。比如,一些灵长类动物同样会流露出悲伤。从战略角度分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自我保护策略。
两只猿猴争夺在群体中的地位,战败的那只猿猴如果不沮丧,依旧趾高气扬,则可能被视为在向胜利者发起新一轮的挑战。而这个信号导致的结局将是惨痛的,经过再度厮杀,战败者可能因此而丧命。
此外,悲伤情绪还具有深层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当你面临挫折时,你的心情沮丧,无法集中精力。与此同时,你在思考这个挫折为什么发生,这个挫折该怎样解决。这也许正是悲伤想要传达的信息:你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
另外,悲伤让我们情绪低落,而这种滋味又不好受,我们自然而然地在心里设了一道防线。为了不再经历这种不好受的滋味,在接下来的经历中,我们或许会有所改变,及时调整自我。
尤其是当我们身处这个压力大的社会,悲伤或许能将我们从压力中释放出来。英国加的夫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保罗·基德维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花时间反思自我,我们将无法摆脱压力的煎熬,患上抑郁症,直到耗尽精力,甚至死亡。而悲伤可以看作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我们通过悲伤情绪告诉周围的人,我们需要帮助。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悲伤可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有关伟大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饱受抑郁症和躁狂症折磨的故事多有传闻。虽然很难找到公认的天才开展细致的论证研究,但是一些在普通人中爆发创造力的案例也不容忽视。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适当悲伤的人在一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尤其是在他们收到负面反馈意见、加重低落情绪后,更是如此。这些负面的反馈意见似乎在提醒人们反思不愉快的经历,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当然,它也有可能促使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加努力地工作,避免将来情绪再次低落。
除了总结悲伤的潜在优秀品质外,研究人员还开始搜罗“过多快乐”的负面影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将快乐指数的满分设定为10分,那些快乐指数达到8分的人要比达到9分或10分的人,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也更高。而获得9分或10分的人似乎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结论表明,越快乐的人越看重人际关系,而不是权力和事业。但是,这也意味着那些“过于快乐”的人满足于现状,他们不愿意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可能会让他们的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如果快乐是让人自我满足的话,悲伤则会让人对现状不满,而这种不满可以赐予我们改变的激情。
悲伤并不等同于抑郁
也许,是时候去拥抱悲伤了,因为些许悲伤让我们反思错误,给我们带来创造力。然而,许多精神病学家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警告说,如果任由悲伤发展,它可能会演变成抑郁症。即使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悲伤,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被允许服用药物调节情绪。
我们暂且不论悲伤是否真有潜在的激发力量,但是,抑郁的确是我们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悲伤和抑郁就像是孪生兄弟,有时候它们的表象特征几乎一样;但是,它们又不是孪生兄弟,因为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不幸的是,这份本质区别,我们一时还难以看透,难怪一些人会被悲伤的表象所迷惑,越来越多地把正常的悲伤当作抑郁来治疗。
但是,让悲伤和抑郁划清界限,这又谈何容易。如果说悲伤真的有可能演变成抑郁的话,人们最想知道的是这个界限在哪里。当悲伤进行到何种程度时,我们要告诫自己,不能再悲伤了,因为快接近抑郁了。这个度实在是难以把握,精神病学家对此意见不一。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脑与心理研究所的伊恩·西奇坚持认为,认真对待处于抑郁症边缘的患者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的自杀事件并不总是发生在那些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他还指出,自杀事件的数量由于抑郁症患者接受诊断的数量上升而减少。
而韦克菲尔德针对在尚未确定是否真正需要的情况下就随意开药方治疗的做法感到忧虑不安。因为悲伤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抑郁,如果用抗抑郁药物治疗那些只是因为面临某种突发情况而暂时悲伤的人,比如失恋,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悲伤的原因,却会让他们继续徘徊在一种非健康的状态中。况且,这些抗抑郁药物会产生副反应,而且其中一些副反应还很严重。
那么,我们该接受现实,承认悲伤只是带给我们暂时的低谷?还是该求助医生,希望药片可以帮助我们重拾快乐?这要视情况而定。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肯·肯德勒指出,对于一些人来说,悲伤情绪是越少越好。他回忆起曾经有位快30岁的母亲来找他,她的动脉存在某种无法通过手术修复的缺陷,动脉随时会破裂,她随时会丧命。这个事实让她非常沮丧,尽管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她不想在担心和恐惧中度过余生。
“在我看来,她的焦虑无可指责。”肯德勒说,“我开始让她服用抗抑郁药物。她后来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如果硬要说我在这个案例中剥夺了这位母亲经历正常痛苦的权力,阻挡了她体验深层痛苦的机会,这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但是,对那些情况并没有如此极端的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特里斯·凯特尔则建议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当你面临挫折,暂时情绪低落时,你的悲伤还在你的掌控之中。而且,你还能从悲伤中受益。你会在悲伤中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不快乐。另外,你还会自我反省,更细致地审慎你的处境。它会帮助你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生活中原本就有得有失,我们也因此有快乐有悲伤。如果把悲伤视为调味生活的调料,如果把悲伤视为希望他人帮助的信号,如果把悲伤视为促使你反思错误的动力,如果把悲伤视为激发你创造力的源泉,或许你就不会因为悲伤而悲伤。当你的悲伤处于你的控制之内,你可以好好地享受悲伤。如果你长久无法从悲伤中自拔,陷入抑郁深渊,你也不必逃避,心理医生会为你提供服务,因为我们拒绝抑郁。
消极情绪有助于记忆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情绪好坏会对人的记忆力水平产生影响。糟糕的天气使人情绪不佳,却能让人记住更多的细节;而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使人心情愉快,却会使人健忘。
研究人员在商店的柜台上摆放了玩具汽车、储蓄罐等10件小物品,当顾客离开后,请他们回忆刚才见过的物品。在寒冷、大风、下雨的天气里,顾客回忆起的物品数量是晴朗天气时的3倍。而且,恶劣天气引发的消极情绪能够提高记忆的准确率。心情不好的顾客不仅记得更多,而且记得更准,一般不会说出原本没有出现过的物品。
研究人员认为,消极情绪能帮助人集中注意力,并促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缜密;而快乐情绪则会使人降低注意力,使人自信起来的同时更加健忘。
如何定义抑郁症
如果你出现以下症状中的5种,并且持续两星期或更长时间,而且包括前两种中的至少一种,那就意味着你可能患重度抑郁症了。
◆心情沮丧
◆对日常活动的兴趣或享受程度降低
◆体重或食欲减少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过度
◆疲劳或无精打采
◆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有过度或不正常的负罪感,犹豫不决或注意力下降
◆出现焦虑行为,比如踱步、绞紧双手或行动迟缓
◆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这个定义是在美国心理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提出的。它将抑郁症的诊断方法诉诸于一系列客观的症状。不过,根据DSM的标准,如果你是在失去亲人后经历上述症状,那并不能算是抑郁症,只是失去亲人后的一种正常反应。
——选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