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雅集人生就是一辆上上下下的列车

“对于一个个人甚至对于一种文化来说,怎样才不会把死亡这样一个事实等同于失败,或者是等同于放弃生命?如何表述才能把承认人都会死当作拥抱生命本身呢?”

——《携死而生》

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大家相聚在平心雅集读书会上,共同探讨病痛与死亡。

在病房中,很多服务对象都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但他们在困境中依然绽放绚烂的光芒,并成为新手志愿者的引导者。服务对象的坦诚从容安抚了新手志愿者的不安与迷茫,让志愿者感受到接纳包容与鼓励。

绮绮曾遇到一位服务对象与她诉说着自己人生故事中的起起伏伏,“人生就是一辆上上下下的列车,我只是可能比你们早些下去。”这份坦荡直触绮绮的内心,就像一名参悟了真谛的智者回头来分享她所看到的世界。

读书会成员们也相继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童老师在参加完上一期的读书会后,手不释卷地读完了整本书,虽然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两位作者间的百无禁忌和畅所欲言,让她对书中各种议题欲罢不能。童老师把她的感悟和读书心得认认真真地用笔记了下来,带到现场与大家真挚分享。

“是对死亡的好奇让我遇见了这本书,也遇见了平心雅集这个陪伴读书的项目,让我知道抱有探索的勇气是多么的重要,死亡也可以不消极,不那么令人恐惧。死亡也有着另一层意义,携死而生,拥抱生活,让我们再思考后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活出精彩的自己。”

马老师是童老师的多年好友,两人因志趣相投,喜爱读书,一直交流相伴至今。童老师的工作中会接触许多需要就医指导的同事,让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直面病患家庭的心路历程,也让她有了很多的人生感慨。“尽管我很同情濒死状态的患者,不过也能够理解你说的这种情况对于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的影响,听到丈夫或者父亲痛苦地喘息有多么痛苦?”书中这句话给她带来特别大的触动。

“我曾经看着一对恩爱有加的夫妻,从入院时两人一心想着如何对抗病魔,一定要让丈夫活下去,到在漫长的疗程中,丈夫在身体不适和疼痛中,心情被磋磨得消极,易怒暴躁,太太努力包容,但每日的奔波加上情绪的忍受,容光焕发的脸庞在现实中逐渐憔悴。人在日复一日的疼痛中会改变,这是件让当事人和家属都很无奈的事。故事的最后,太太的目标改成了:怎么能让丈夫不痛或者少痛一些。我在看了那么多的患者家庭故事后,非常希望能对家属多一些支持,他们真的很辛苦。”

金老师有着长期的一线服务经验,她不仅会服务患者和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护工阿姨也是她的服务对象。

“我特别享受这种交流的过程,在聊天的过程会发现每个人都在逐渐放松,到后来护工阿姨在看到我时会主动上来拥抱我,心与心连在一起的感觉真好,你知道有个人在老地方期待着你的到来。”

昱羲来自一个佛教徒的家庭,所以她从小有着一个对死亡讨论非常开明的氛围。

“我从小就会看到父母间聊天般随意讨论着身后事,知道他们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和安排。这种坦然处之的态度自然也影响了我,很多在他人看来有些禁忌的话题,我都可以接纳与包容,以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去做讨论。在我看来,在死亡之前的这段经历更为重要,我们都要在这段长途中找到我们的意义与价值。”

许老师是从美国归来的中医师,书中这段话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我不是刻意要看轻痛苦,尤其是临终时的那种强烈痛苦。失去生命大概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要做的最大转变,尽管我们不知道在这个转变之后会是什么情况,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转变是令人生畏的,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在这样的恐慌之外,还伴随强烈的疼痛,这两者叠加在一起,是不是产生了更坏的后果?它们叠加的后果其实比两者单独的后果之和还要严重?”

“我觉得不能只着眼于肉体上的疼痛,心理层面的感受体验也需要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减轻痛苦。催眠技巧对某些愿意尝试的患者会有一定的效用与帮助,让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莉雯也是阅读完全书的读者之一,她还给大家分享了《活出生命的意义》,思考过死,我们对生也会有更进一层的思考。

“《携死而生》这本书非常有助于放松思维,打开观点的边界,让我体悟到死亡可以不仅仅只有恐惧,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元素与不同的感受体验,死亡也可以带来启发。”

崔先生是一名死亡咖啡馆的资深带领者,在四月的安宁艺术节中遇到了觉群基金会,也来到了我们的读书会。他同时也是一名身心灵领域的实践研究者,他分享了去年疼痛给他带来的一次挑战,久久不愈的疼痛让他开始反思这一路走来的历程。

“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身心灵?这长久以来的学习经历对我意味着什么?‘无用’也是可以被接受的,灵性不等同于质问痛苦,退后一步,放松地去感受当下的生活,依然抱有热切和希望。“

黄老师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ezd.com/jfmj/8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