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以色列轰炸产生的浓烟从加沙城中升起。新华/法新
本报记者孟博发自耶路撒冷
8月5日,在历经近一个月的密集战斗后,72小时停火正式生效,最后一批以色列部队撤出,加沙终于恢复平静。
据巴勒斯坦卫生部门称,截至5日,冲突已造成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伤亡人员当中有70%左右是平民。军事冲突也造成了以色列方面67人死亡,其中包括64名士兵、2名以色列公民和1名泰国劳工。
这场军事冲突之所以如此旷日持久,除了巴以双方难以弥合的矛盾之外,更有着国际力量在幕后角逐的影子。
美国:盟友和道义两头为难
此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就一直以积极的姿态进行调停和斡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冲突爆发的第二天晚间就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了电话,表示美国有意调解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达成停火协议,并表示美国将会做出所有努力来避免以色列发动对加沙的地面进攻。
但是,战事并没有像奥巴马想象的那样速战速决。7月17日,内塔尼亚胡在做出实施地面行动的决策后不久,就立刻与美国国务卿克里通了电话,向后者通报了以色列方面的考虑。
美国国务院在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称,克里在与内塔尼亚胡的通话中,重申了对以色列保卫其民众安全的支持。但克里同时强调,希望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地面行动应恪守对军事目标的准确打击,避免冲突局势的进一步升级,并尽快实现停火。
7月23日,克里从开罗飞抵特拉维夫,并在耶路撒冷会见了同样到访斡旋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但是,在几方领导的闭门会谈过后,并没有任何停火进展的消息公布。
7月26日,克里又在巴黎会见了土耳其和卡塔尔两国外长,商讨促成停火协议事宜。
7月27日晚间,奥巴马再次和内塔尼亚胡通了电话,奥巴马在电话中虽然重申了以色列具有自卫的权利,但也使用了较为强硬的措辞,敦促以色列和哈马斯立刻实现无条件的人道主义停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在年“防务之柱”军事行动后达成的可持续的停火状态。
但是,就在美国口口声声为停火进行斡旋的同时,美国国会众议院在8月1日通过了一项紧急援助法案,同意向以色列“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增加2.25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美国在中东不舍得放下以色列这个盟友,但美国所宣称的人权和道义又难以让美国坐视不管。美国在此轮的巴以冲突中就处于这样一个左右摇摆的两难处境。
欧盟:口径与美国保持一致
欧盟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更加让人捉摸不透。在对待犹太人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等巴以矛盾核心问题的看法上,欧盟似乎已经跳出了以美国马首是瞻的窠臼。
年7月,欧盟宣布了一项新规,根据该规定,欧盟成员国除了禁止与设立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犹太人定居点上的以色列公司和部门进行合作之外,在和以色列企业和部门签订任何合同、协议时必须声明,定居点并不属于以色列领土,因此所签署的合同、协议并不适用于定居点。除此之外,欧盟成员国也不会向居住在定居点的以色列人提供奖学金、研究经费等资助。该规定还特别提出,定居点包括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和东耶路撒冷。
但自此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国家在所有外交场合的口径,又惊人地和美国实现了一致,即呼吁巴以实现停火,但坚决支持以色列自卫的权利。
7月中下旬德国外长、意大利外长和英国外交事务大臣分别到访以色列,试图为巴以停火做出斡旋。但欧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斡旋的努力也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埃及:老带头大哥元气大伤
作为阿拉伯国家的带头大哥,埃及曾在对巴以冲突的调解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阿拉伯之春”后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让埃及也元气大伤。
7月14日晚间,开罗向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提出了一份停火倡议。然而,哈马斯并没有像年“防务之柱”军事行动期间那样,接受埃及出面进行的调解。
年的埃及政府是在时任埃及总统穆尔西领导下的穆兄会治下,作为穆兄会的分支机构,哈马斯接到埃及的停火倡议后,必然要给个面子。而现在的埃及总统塞西,在其国防部长任上就曾对穆兄会的支持者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镇压,并宣布穆兄会为恐怖组织。哈马斯做出这样的回应,也在预料之中。
而以色列方面则利用了哈马斯与埃及塞西政府间的矛盾,为其军事行动寻找合法性。7月15日,以色列安全内阁在埃及倡议的停火时间前一分钟宣布单方面接受埃及的停火倡议,正是看好哈马斯不会接受塞西政府的调停。一位以色列国防部官员对《国土报》表示,以色列已经接受了停火,如果哈马斯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面前就具备了扩大军事行的合法性。这句话正道破了以色列的用心。
在塞西政府看来,哈马斯作为“恐怖组织”的分支,自然不会得到埃及的丝毫帮助。
埃及方面甚至在此轮冲突爆发后,关闭了埃及与加沙地带边境的拉法口岸,不仅拒绝哈马斯运输物资、难民避难等需求,连加沙受伤民众也不允许通过拉法口岸进入埃及救治。
不过,埃及政府还是表示,出于“历史原因”,埃及政府仍然愿意出面为巴以停火进行调停。
土耳其:新带头大哥“雪中送炭”
在埃及式微之后,土耳其大有取而代之,在穆斯林世界当带头大哥的架势。
在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任上,土耳其与以色列之间就一直不合拍。特别是在“马尔马拉”号事件(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突袭试图驶进加沙沿海地带的土耳其籍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只“马维·马尔马拉”号,造成8名土耳其籍人死亡)后,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更是从大使级下降至二秘级。
7月22日下午,一颗发射自加沙地区的火箭弹落到了距离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两公里左右的区域。美国和欧洲空管局对其下辖的航空公司做出避免在本古里安机场进行起降的指示后,土耳其也宣布土航停飞所有进出以色列的航线。当安全局势好转,美欧复航的时候,土耳其却还是迟迟没有恢复土航的航班。旅游业是以色列的之柱产业之一,而夏季又是以色列的一个旅游旺季,土耳其这一招的背后含义,相信以色列肯定能够读懂。
7月27日,土耳其人权组织IHH宣称,该组织已经派出载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货船,并在土耳其军舰的护送下前往加沙地区。不过,这条消息尚未得到土耳其政府的官方确认。
加沙地区的海陆边界全部受到以色列的封锁,各种物资紧缺,因此哈马斯非常希望以色列能够解除对加沙地区的封锁。土耳其这一雪中送炭的举动,无疑又可以增加其在穆斯林兄弟心中的分量。
卡塔尔:哈马斯的最大金主
目前,卡塔尔是哈马斯的最大金主,同时还为哈马斯高层领导人提供安身之所,并作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年10月,卡塔尔国家元首哈马德访问加沙。作为哈马斯年掌控加沙以来访问该地的第一位外国元首,哈马德当时就承诺追加援助哈马斯款项至4亿美元。据美国研究机构消息称,卡塔尔每年对哈马斯的资金支持高达10亿美元。不仅如此,卡塔尔与美国签署亿美元军售大单,但卡塔尔却暗中将购买来的美国武器暗中支援给哈马斯,用于对抗美国的盟友以色列。
哈马斯的最高领导人、哈马斯政治局主席马沙勒一直就住在卡塔尔,远程对加沙的哈马斯领导人下达命令进行指挥。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7月24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会见了马沙勒,并向他转达了中方希望巴以双方立刻实现停火的愿望。据了解,这也是中方有公开报道的第一次与哈马斯进行的官方接触。
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此次来中东斡旋时,所搭乘的飞机并不是普通的民航客机,而是由卡塔尔政府提供的一架私人客机。
这在西方媒体当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卡塔尔对哈马斯的支持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秘密”。
叙、伊、黎:有心无力的“心灵伴侣”
同在中东的穆斯林兄弟叙利亚、伊朗和黎巴嫩,可以说是对加沙道义支持但无力援助的“心灵伴侣”。
叙利亚曾经与加沙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并为加沙提供过不少支持。但是,阿萨德政府陷入内战多年,当下也无暇顾及加沙。
而伊朗也忙于处理自身的核危机,仅于以军军事行动开始20多天之后,由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的领导人表态,会在适当的时候对以色列予以回击。
黎巴嫩国内更是政党派别林立,只有南部的伊斯兰武装对加沙表示支持。7月11日6时,一枚火箭弹从黎巴嫩南部的一个城镇射入了以色列北部地区。以色列国防军随即开炮向火箭弹发射方位进行了回击。
但是,据此间分析人士分析,这次来自黎巴嫩的打击很可能是黎巴嫩南部地区小规模武装组织所为,和黎巴嫩政府军以及真主党应该没有关系。以军开炮回击的行为也是程序性的,并没有扩大冲突的意图。
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哈桑·纳斯鲁拉7月25日罕见露面,称真主党将向加沙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提供各种形式支持,真主党将永远站在巴勒斯坦民众和抵抗运动一边。
不过,在表态之后也没有了下文。■
分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