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在《死前必食》中写道:“潮州人做的炭烧响螺是一绝。片成薄片,入嘴即化。”
响螺很贵,越大越贵,带壳称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碳烧响螺”也就更贵——配料要讲究、火候要精准,再弃掉壳、不能吃的内脏和边边角角,净肉吃一片得论百算。
俗称为“螺尾”的肝脏,味极鲜美,如果店家没给你上,你可以拍桌子走人了:
(以上三图均来自香港上环竹园海鲜酒家)
炭烧响螺是道精致菜,但响螺身为天成美味,也未必需要多精致。小时候煮响螺,不过一个柴火灶,一口斑驳的老铝锅,盐水烧开放进去煮一下,用刀子挑出肉来吃。
鲜!香!爽!滑!烫手烫嘴,吃得汁水淋漓!螺肉吃完、螺汁啜光,螺肠啃一遍,最后还要吮几下手指,方才罢休。
虽然烹煮的方式很粗糙,响螺却如一位绝世佳人,哪怕荊钗布裙,也不掩其倾国倾城。
鲍鱼(养殖的鲍鱼)和它比较,只有口感相近,鲜香风味则逊之甚远,若把响螺比作千金大小姐,鲍鱼只能算个烧火的粗使丫头。
这可能会颠覆一些人的认知:响螺?这名字很常见啊,感觉没那么玄乎啊!
认识真正的响螺:响螺特征:壳有绒毛、口大且长、体型修长。
但是也分两个品种:
◆响螺一:
这是最好的响螺,学名“角螺”,壳薄肉嫩。香港叫它“黄沙螺”。
实拍:
◆响螺二:
和上一个品种比较,可以看到箭头所指部位有明显的突起,形成一条明显的“棱”。它的壳较厚、肉质稍硬些,所以价格要低一些。它的学名叫“管角螺”,香港叫它“泥螺”。
换个角度看,壳在箭头所指的地方拐了个“急弯”,形成很明显的“棱”:
一些所谓的“响螺”有些人不求甚解:样子差不多、壳上有毛的,都是响螺。
错了!
下图右边的小个子,样子差不多,壳上也有毛,常当作响螺卖(左边是真正的响螺):
它体型短胖、“棱”更明显、还有很多结节一样的突起,你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壳表的“毛”更长一些。
它的学名叫“厚角螺”,俗称“香螺”、香港叫它“角螺”(响螺的学名也叫角螺,注意区分)。
传统上认为“响螺”是滋阴的,而“香螺”容易生痰,加上产量较大,所以香螺虽然也很美味,但价格只有响螺的十分之一。
我们在海味市场,还可以看到:
“响螺干”(或叫“响螺头”、“美国响螺头”):
它其实产自下图这种螺,只是螺口形状和响螺有点象,进口货:
还有“响螺片”:
其实它由某些进口的涡螺切片而来:
关于涡螺,老傅有一篇旧文,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