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语言学是一门以人类的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语言的起源、演化、发展,以及语言的结构、功能、意义、类型和应用等问题的学科。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可区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其中,理论语言学注重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或主要采取经验主义范式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概括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或主要采取理性主义范式进行语言特点和规律的推理与论证。总体上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外语界在引介国外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少学者还立足本土,结合中国的语言事实,提出了很多创见。可以说,“引进、结合和创新”是贯穿于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的三条主线。不过,目前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整体上还处在“照着讲”和“跟着做”的阶段,基本上还属于国外语言学理论的“消费阶段”,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空间仍然很大。追根溯源,主要是缺少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语言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理论语言学又是语言学的基础部分。因此,创新与重构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和完善我国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与担当。本文立足外语界,扼要回溯和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理论语言学发展脉络,简略述及各理论流派所取得的成就,总结理论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反思目前理论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推进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篇幅所限,结合评审专家的建议,本文重在勾勒70年来外语界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没有从语言学各分支内容角度,对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研究成果进行单独梳理,也没有对语言学各理论与流派有关语言本体的具体研究成果进行逐一回顾,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于继续研究探讨。
新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摘 要:本文回顾新中国70年来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理论语言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新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总体上经历了从相对封闭到开放引进,再到本土创新的发展历程。目前,理论语言学研究仍存在原创性研究不足、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队伍学术素养有待提高、国际影响力尚需提升等诸多问题。今后,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拓宽研究思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队伍的跨学科意识、本土意识和哲学素养,加快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以推动知识体系的创新。
关键词:理论语言学研究;回顾;反思
作者简介:何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汉外对比,生态语言学,翻译研究。沈维,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
0引言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类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抽象概括。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分类标准,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和个别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和微观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等(黄国文:35)。其中,理论语言学主要“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规律,为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建立共同的理论框架”(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理论语言学研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追昔抚今,鉴往知来,本文立足外语界,在简要梳理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新时代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1新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回顾
鉴于现代各理论语言学流派及分支在我国得到广泛 与国外理论语言学研究相比,目前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重大突破性研究为数不多。通过对国内现有期刊和硕博论文、专著、教材、论文集以及学术会议发言等情况的分析,本文发现:一方面,多数研究主要着眼于借鉴和应用国外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或以汉语为语料来验证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假设与方法,或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另一方面,重复性的研究较多,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及重大突破性研究明显不足。另外,具体语言问题上的研究较多,理论体系上的创新研究匮乏。因而,就理论的创新性而言,我国学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2)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尽管有些研究成果开始重视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但是大多数研究仍以微观语言现象描述和分析为主。学界有待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借助语料库、认知神经及心理实验(如ERP、MEG、fMRI)等方法对语言进行更为客观的研究。
(3)研究队伍学术素养整体有待提高。其一,一些研究者知识结构单一、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只熟悉特定的语言学理论流派及分支,而对其他的流派及分支 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需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1)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原始创新。我国理论语言学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较多、盲目跟风现象严重、重大突破性研究及理论体系构建匮乏等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问题意识。要推动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的创新和持久繁荣,语言学研究者应坚持问题导向,自觉地将个人的研究与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语言研究的指导思想(邢向东:93)。
(2)拓宽研究思路,改进研究方法。其一,善于从语言对比或语言类型学视角考察包括汉语在内的世界诸多语言,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共性、本质和规律,真正做到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其二,在大数据时代,重视内省和实证研究并重,并利用语料库和心理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语言研究方法的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
(3)提高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其一,培养跨学科的研究意识。立足当代国际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打破语言学内部各流派及分支之间的壁垒,推动各流派及分支之间的融会贯通,推进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研究。其二,增强本土意识。注重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语言资源,积极修正、完善和发展现有的语言学理论观点,提出真正符合汉语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其三,夯实哲学基础。善于汲取中西哲学之思想精髓,在对语言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哲学高度做出深刻思考,提出有高度和深度的语言学理论与假设。
(4)加速理论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徐烈炯(8:)在回答“国内语言学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主要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提到“去看看本学科世界一流的刊物,看看里面有多少中国人发表了文章。假如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证明我们国家跟世界学术高峰没有多大差距了,甚至没有差距了”。中国学者应增强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自觉和自信,把研究成果推到国际刊物、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会组织等重要平台,同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与对话,提高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3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理论语言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就。展望未来,如何在新时代,借鉴经验,弥补不足,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性的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实现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从“跟跑”和“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是亟需学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习近平(:15)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此思路,理论语言学研究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秉承“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王铭玉:14),纵向传承国际已有语言学理论和本土优良语言研究传统,横向融通各语言学理论流派及分支之所长,推进语言学的理论创新和本土研究,着力打造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注释:
①这里并不是指苏联语言学理论,而是指当时间接翻译的苏联出版的语言学文献。
②这里的哈利德与弗思分别是韩礼德和弗斯的不同译法。
③Morris(:6-7)区分了符号学的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④“三带一理论”中的“三”是指语言符号外三个因素的干涉,即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对语用含义推理的干涉,“一”是指多于话面/字面的隐含意义;“三带一理论”是指由于有三个因素的分别或综合的作用,某话语产生了一个多于话面的含义(钱冠连:10-11)。
⑤该库尚未正式对外发布。相关信息可参阅何伟和王敏辰(:)、何伟和高然(:)。
⑥关于该库的相关介绍可参阅顾曰国(2),Gu(2)。
⑦这里提及的以理论语言学研究为主的19种国际期刊包括Language,Linguistics,TheoreticalLinguistics,JournalofLinguistics,NaturalLanguageLinguisticTheory,Lingua,StudiesinLanguage,TheLinguisticsReview,LanguageSciences,LinguisticsandPhilosophy,Pragmatics,JournalofPragmatics,PragmaticsCognition,LinguisticInquiry,FunctionsofLanguage,CognitiveLinguistics,ReviewofCognitiveLinguistics,LanguageandCognition,LanguagesinContrast。
参考文献:
陈平..欧美对比语言学的发展概况[J].国外语言学(2):32-35,46.
陈新仁.a.中国语用学本土理论建设刍议[J].外国语(4):9-11.
陈新仁.b.试论中国语用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J].外语教学(5):12-16.
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丁金国..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1-81.
方立,胡壮麟,徐克容..谈谈现代英语语法的三大体系和交流语法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一):1-28.
方立,胡壮麟,徐克容..谈转换—生成语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61-72.
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4):4-10,28.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4):10-17.
顾曰国.2.北京地区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的取样与代表性问题[C]∥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全球化与21世纪.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顾曰国..论言思情貌整一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J].当代修辞学(6):1-19.
桂灿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简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4):57-64.
何伟,高然..英汉性质词组的功能视角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93-.
何伟,高生文,贾培培,张娇,邱靖娜..汉语功能句法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伟,王敏辰..英汉语小句结构对比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何伟,魏榕..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J].外语学刊(6):28-35.
何伟,张瑞杰,淡晓红,张帆,魏榕.a.英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伟,张瑞杰,淡晓红,张帆,魏榕.b.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3):1-10.
胡壮麟.a.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1):-.
胡壮麟.b.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二)[J].语言教学与研究(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个别语言学研究与研究创新[J].外语学刊(1):35-39.
黄国文..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4):39-46.
黄国文,冯捷蕴.2.“加的夫语法”简介[C]//黄国文.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葛达西.6.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正德..汉语生成语法:汉语中的逻辑关系及语法理论[M].宁春岩,侯方,张达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科研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M].岑麒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2.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1):60-86.
潘文国,谭慧敏.6.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彭宣维..语言与语言学概论——汉语系统功能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宣维,刘玉洁,张冉冉,陈玉娟,谈仙芳等..汉英评价意义分析手册:评价语料库的语料处理原则与研制方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桥本,安妮..现代汉语句法结构[M].宁春岩,侯方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M].邢公畹,庞秉均,黄长著,林书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乔姆斯基..支配和约束论集:比萨学术演讲[M].周流溪,林书武,沈家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冉永平..人际语用学视角下人际关系管理的人情原则[J].外国语(4):44-53,65.
冉永平,赵林森..基于人情原则的人际关系新模式——人际语用学本土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34-45.
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黄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1-5.
沈家煊..名词和动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超越主谓结构: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
石定栩..生成语法研究在中国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6):-.
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外语(3):-.
束定芳..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刘正光,徐盛桓..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菊泉..关于英汉语法比较的几个问题——评最近出版的几本英汉对比语法著作[J].外语教学与研究(4):1-9,62.
王菊泉..什么是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铭玉..新时代中国理论语言学工作者的使命[J].中国外语(1):1,12-15.
王文斌..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外国语文(6):61-67.
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6):18-25.
王振华.1.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6):13-20.
王振华..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J].中国外语(6):26-38.
王宗炎..英美学者论美国结构主义的谬误[J].语言学资料(5):22-28.
王宗炎..论乔姆斯基式的转换语法[J].现代外语(2):1-16.
王宗炎..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语言理论[J].国外语言学(5):1-8.
王宗炎..评哈利迪的《现代汉语语法范畴》[J].国外语言学(2):48-54.
吴义诚,杨小龙..生成语法与汉语研究三十年[J].当代语言学(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5月1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
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6-94.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8.中国语言学在十字路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2):1-7.
徐盛桓..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我对新格赖斯理论的研究[J].现代外语(2):11-17.
许高渝,张建理等.6.20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国璋..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J].西方语文(2):-.
许国璋..论言有所为[C]//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情报研究室.语言学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4.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德禄,刘汝山.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辉..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允文..霍姆斯基《句法结构》中的转换分析法理论[J].语言学资料(1):9-13.
赵世开..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教学(3):8-14.
赵志毅..英汉语法比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Bartlett,T.G.O’Grady..TheRoutledgeHandbookof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C].London:Routledge.
Evans,V.,B.K.BergenJ.Zinken..Thecognitivelinguisticsenterprise:anoverview[C]//V.Evans,B.K.BergenJ.Zinken.TheCognitiveLinguisticsReader.London:Equinox:2-36.
GuYueguo.2.Towardsanunderstandingofworkplacediscourse:apilotstudy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