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

祛白酊 http://pf.39.net/bdfzj/140120/4329559.html

丨要免费试题,请   横()眉   fǔ()首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2分)

(3)文中“凛然”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4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____________篇,原名《______________》,后更名为《朝花夕拾》。(2分)

(2)《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的外号是在()起的。(2分)

A.祥子卖了骆驼之后      B.偷骆驼之前

C.进城拉洋车之后D.买了第一辆车之后

4.综合性学习。(12分)

南平中学七(1)班的学生正在举行“家国天下,匹夫有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这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请你将在活动中搜集到的一句爱国名言展示出来。(3分)

(2)班级举行“爱国·爱家”诗歌朗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30字)(5分)

(3)下面是某位同学在活动结束时拟写的一段活动心得,其中有部分错误,请你帮助他修改。(4分)

“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爱国”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因此,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建设。

①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有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24分)

风 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她认识的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有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个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矮个子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头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地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冲洗供热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上最显眼的位置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5.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争执”的内容。(4分)

6.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4分)

7.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6分)

8.文章题目“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6分)

9.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二)(16分)

小偷车夫和老头①

萧 红

木柈①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有改动)

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0.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1.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1)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2)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4分)

13.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

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①行:操守,品德。②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③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④险躁:轻薄浮躁。⑤治性:修养性情。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养德:__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4分)

17.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三、写作(55分)

18.“了不起”的意思是:①不平凡,(优点)突出;②重大,严重。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了不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1.(1)①独坐幽篁里

②何人不起故园情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④海日生残夜

⑤思君不见下渝州

⑥岐王宅里寻常见

(2)①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1)媚 héng 俯

(2)火烧不溶 火烧不熔

(3)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

(4)比喻 排比

3.(1)10 旧事重提

(2)A

4.(1)示例: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解析:考查课外的积累,此题可选取大家较为熟悉的名句,注意正确书写。

(2)略 解析:开场白要体现主题内容,语句应简洁通顺,注意结合具体要求。

(3)①可在“危急存亡”的后面加上“之时”或“的时候”。②将“奉献”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二、(一)5.(1)井里很脏,不要下到里面去维修;(2)矮个子和高个子争执谁下到井里去维修。

6.(1)照应标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小翠画“泉市好人”的内容。(2)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写出了矮个子和高个子帮居民冲洗供热管道后高兴的样子,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3)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对社会上乐于助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7.(1)小翠是一个心思细腻、内心善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小翠在福利院主动帮助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佳佳。(2)小翠是一个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的人。一支画笔画出社会上的好人好事。(3)小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残疾人。小翠虽然残疾,但积极面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解析:结合文中对小翠所做的事情的描写,来归纳出她的性格特点及美好品质。

8.(1)高楼、群峰、小雪组成的自然美景。(2)矮个子和高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的样子,以及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3)小翠身有残疾,但依然在窗前为社会好人作画。(4)佳佳画笔下的小翠在风中静静作画,肩上栖息着白鸽的样子。

解析:结合全文内容,文中的“风景”既指表面意义上的美景;也有其引申含义,即指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的内在品质。

9.B

(二)10.A

11.示例:(1)“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2)“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3)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12.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紧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13.示例一: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怍、反思令人敬佩。示例二: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示例三: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担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三)14.(1)研究儒家经典。(2)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3)培养自己的品德。(4)振奋精神。

15.(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2)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16.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7.示例一:我们从小就要修身养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处事不惊,还要培养良好的品格,勤俭节约。示例二:在我们风华正茂之时,要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不被眼前的名利所干扰,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 解析: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三、18.思路解析:我们要紧扣话题,挖掘出这“平凡”“重大”背后蕴含的内容。这个话题学生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宽泛,围绕第一个解释“不平凡,(优点)突出”来看,同学们可以写自己身边了不起的一个人,可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也可以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比如写自己通过努力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表达自豪自信;再比如写自己身边的人做的了不起的事,表达敬佩之情等等。围绕第二个解释“重大,严重”,则可以写自己通过努力奋斗,战胜了困难挫折,进而发出一些看似困难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感叹等等。在写法上,应该运用以小见大、详略得当等写法,升华主题;在写作时要以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物和典型事件为素材,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了不起”的内涵。 例文略。

部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时间:分钟 总分: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撺掇(cuān)农谚(yàn) 亢奋(kānɡ) 迁徙(xǐ)

B.油馍(mó)连翘(qiào)雾霭(ǎi)佁然(yǐ)

C.蓦然(mò)纬度(wěi)悄怆(qiǎo)锵然(qiāng)

D.幽悄(qiāo)闭塞(sè)争讼(sòng)两栖(qī)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2分)

A.登时   寂寥   领域    销声匿迹

B.偏僻楔型弥漫天衣无缝

C.皎洁喧嚷损石大彻大悟

D.维幕斡旋窈窕戛然而止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就算海枯石烂,我也会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努力。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D.因为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攻关难度大,所以涉及的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2分)

A.领袖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思想,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B.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5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军舰识别查证、警告驱离美舰,军人住房公积金计息等问题回答了几个电视台的记者的提问。

C.本赛季欧冠决赛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在加的夫展开角逐,皇家马德里以4比1的比分完胜尤文图斯,再度捧起了象征欧洲俱乐部冠军荣誉的圣伯莱德杯。

D.《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的激烈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唤起了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6分)

(1)微君之躬,__胡为乎泥中__?(《诗经·式微》)

(2)__窈窕淑女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蒹葭苍苍,__白露为霜__。__所谓伊人__,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4)《核舟记》中赞美王叔远高超技艺的句子是:_嘻_,_技亦灵怪矣哉_!

(5)《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__青树翠蔓__,__蒙络摇缀__,__参差披拂__。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气蒸云梦泽__,__波撼岳阳城__。

7.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3分)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读书__,__不只是知识的积累__,__更是心灵的远足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8.阅读下面图表,请根据年到年的数据,写出两条信息。(3分)

答案:①国民综合阅读率增长幅度不大;②(国民)手机阅读增长率大幅度提高;③(国民)手机阅读增长率增长幅度大于国民综合阅读率增长幅度。

9.(湖北咸宁中考)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10字以内)(2分)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多年。

答案:材料一:申遗成功意义重大。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

(2)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2分)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__申遗成功,中华文化传五洲__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节气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2分)

答案: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意近即可)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11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答案:“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低沉、伤感的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龂(yín)龂:争论不休。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

1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答案:(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上记号。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答案: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多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14分)

城市里的菜地

晓 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

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④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

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时都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人民日报》,有删改)

16.作者为什么说菜地已成为他另一本“鲜活的日历”?(3分)

答案:“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标志着不同的时令季节,作者一路走来,顺次看到它们就像翻开一张张日历,菜地已经融入了作者的生活(或去看菜地已成为作者生活的一部分)。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各种蔬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生机勃勃(或富有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菜地的喜爱。

18.文章的标题是“城市里的菜地”,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4分)

答案:菜地是连接母亲和城市的纽带;母亲对菜地的感情代表了老一辈人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具有典型意义;写母亲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对作者来说,菜地具有“根”的意义;母子对话内容和菜地的现实遭际形成对比,加重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主旨。(写出两点即可)

19.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照应文章的开头(或首尾呼应)。内容上:交代菜地的结局(城市这块令人感到亲切、踏实的菜地被无情吞没);与前文中菜地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与“我”和母亲的愿望形成反差,表现“我”的痛心;结尾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余韵悠长,引人入胜。(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3题。(14分)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所以,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棍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便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E)(4分)

A.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绿豆淀粉含量虽不如水稻,但绿豆淀粉颗粒细腻,质量高于水稻淀粉。

C.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没有疏松感却很受欢迎。

D.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E.绿豆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容易被氧化,所以我们喝的绿豆汤都是红色的。

21.文中第①段的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作比较、列数字。将绿豆的营养成分与大豆的相比较,同时列出了绿豆与大豆营养成分的具体数据,说明绿豆的营养价值比不上大豆,所以居于杂粮之中。

2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删去也通顺,但为什么不能删?(3分)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绿豆的流行与其“解读”光环有关系,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删去,原因就变得唯一了,这与原文意思不符,也与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要求不符。

23.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绿豆进行了介绍?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①绿豆的历史与地位;②绿豆的营养价值;③绿豆受欢迎的原因;④绿豆的使用方法(或食用类型);⑤绿豆的解毒功效(或药用价值)。

三、写作(50分)

24.“了不起”的意思是:①不平凡;(优点)突出。②重大;严重。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了不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4)不少于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5)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部编版

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Ⅰ(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蔓延/瓜蔓对称/称心如意饮归客/长虹饮涧

B.船棹/阔绰揩油/白头偕老咽喉/难以下咽

C.震悚/竦峙烦躁/名声大噪咀嚼/含英咀华

D.遏制/拜谒鞭梢/刀剑入鞘粗犷/旷日持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丘壑雷震雨食不裹腹走投无路

B.沉湎一摊血共商国事诚惶诚恐

C.旁骛订书机一视同仁扭捏作态

D.暗哑乌篷船针贬时弊闲情逸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价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B.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ezd.com/jfdl/8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